想说的是无论大家现在知道的抖音和快手是什么样的,可能他们本身也不一样
一、算法让我们看到的不一样大家对抖音和快手有些了解,一提到快手就是老铁双击,还以为快手的员工都是农民,其实不是
快手两年前有些文章说里面有些人生吃猪肉,鞭炮炸裤裆;这是很多人第一次接触快手的印象
后来抖音起来了,有很多漂亮的小哥哥小姐姐,很多漂亮的生活;大家会觉得快手很接地气,抖音有调性,你觉得他们的用户画像有多大的差别
有%的用户是曾经装过快手也装了抖音的,你很难区分快手是最接地气的,抖音是特别有调性的
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为什么会让你觉得这两个产品差异大只是你看到的东西不一样,快手的算法也能让你看到很有调性的东西,你在抖音上刷着刷着,也能把你算成一个接地气的画像,只是你看到的不一样
背后是有很大的逻辑,再往下是一些价值观念的层面:第一层是表演:你看电影,看爱奇艺的自制剧;第二层是分享:你可以把东西分享给认识和不认识的人;第三层是表达:你只是想表达出来你当时的信息点
最底层的信息是记录,记录是人最底层的需求我们去看抖音,作为一个消费者去看抖音,基本上全是表演性质的内容
注意力决定时长V:秒快手:秒电影镜头:秒抖音:秒表面上看的是秒数时长,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最早美国有一个产品叫V,是六秒钟一个短视频,后来挂了按照好莱坞的电影统计,基本上一个看电影的分镜,平均一个镜头的时长大概十秒钟,这是什么样的概念
你仔细看一个电影,基本上十秒一个近景、一个远景、一个侧面、一个特写,即使是一个人做对话的时候不是一个镜头到底的
我们自己认为视频越短越好,如果给你五分钟,你这个视频需要很长的组织编剧能力
二、有啥不一样UGC短视频最近快手起来了,大家知道UGC短视频
前置摄像头VS后置摄像头横屏拍摄VS竖屏拍摄十年前你的只有一个摄像头,我们叫后置摄像头,拍的是你之外的世界;当有了智能机的时候,你可以拍自己
当你能拍自己的时候,第一次出现你在内容里,你出现的时候,你有社交的需求,当我只是拍别人的时候,拍风景的时候,尤其是快手,很多人拍大头照,我出现了,这是一个镜头
第二个横屏拍还是竖屏拍摄以前是靠DV,是横过来拍的,往往你需要一个固定的位置,当你现在可以单手竖屏的时候,很多的场景就改变了,你会更碎片化
比如说你在路上突然看到吴亦凡,你肯定是竖拍这是两个硬件上的不同,智能机的普及和双摄像头的普及带来了UGC生态的升级
我们看快手能够起来,抖音能够起来,真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再做晚一些或者早一些,都不是他们
快手向左,抖音向右去中心化这个概念提了好久,新浪微博就是一个很中心化的平台,快手是去中心化的平台
来自于你这个平台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是什么样的构成,生产者在社区里整个分布是什么样的,大家都知道有头部生产者,腰部生产者
快手里面还有大量的腰部生产者,我就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但是同样会生产内容,快手在价值观里,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公平的
反脆弱:去中心化马太效应公平普惠基尼系数快手是要避免马太效应,快手会考虑一些约束指标,除了CTR会定一些指标,比如说基尼系数,把这个量化
快手还有一个指标叫边际效应:比如说你把一百万的播放给一个一百万粉丝的大V,你能想象这个社区里马太效应有多严重,但是如果按照边际效应来看,这个边际效应很差,怎么样找到整个CTR和边际效应的平衡,这是快手熬了很多年的平衡
而抖音是这两年就火起来的,这是两家不同的逻辑 快手向左,自我表达;抖音向右,娱乐消费INS的熟人关系链和陌生人关系链分发是:,INS是熟人关系链为主,带一点陌生关系
你知道快手里面你看到的是鞭炮炸裤裆,但是大部分的快手人看到的不是这个,他们在同城里看到的周围五百米的小哥哥小姐姐,他们也在社交,在聊你睡了吗
快手的很多直播间是小直播间,你晚上刷快手同城就能看到,直播间也只有三五人,是社交直播间、语音直播间、聊天直播间,而不是大的秀场直播间
哪怕通过直播挣钱都是不一样的逻辑传统门户网站时代包括PC时代的短视频网站衰弱,做内容分发核心来自于供需匹配效应问题,你能对生产者、消费者理解多少,代表你的分发能力做到多大
过去是编辑推荐,到了个性化推荐,快手抖音做的是不定义品类,只是做聚类,但是快手和抖音做到这么大,好像个性化推荐能解决很多问题,但是个性化推荐有很多成本
大家明白了其实还有很多内容应该通过社交关系链分发,如果你没有关系链很多内容还是分发不出去,尤其是真正长尾的内容,如果你想晒娃,这是通过关系链分发出去的
现在基于个性化推荐和社交分发是个人主义的崛起,一个普通人都能上热门了,突然表演一个视频能上热门
现在抖音也在做这个事,本质上是个人主义的崛起比如说快手在年,很多用户长得也很好看,也是城市里的用户,快手最早也想做这个用户,但是发现做不过美拍和秒拍,他们给了更多资源,这些用户就流失了
后来涌进来的是东北用户抖音最开始是从大学生群体做的,后来泛化到音乐品类;泛化到现在生活技能,生活技巧各种各样的,快手也是在不断泛化过程中
五、其实也一样人性从未改变人性从未改变,只是有待发现 也许未来有更好的内容承载形式,但是需求永远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