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刷量大军日益猖獗的今天,爱奇艺率先扛起了向“唯流量论”开战的大旗
泛娱乐大数据营销服务商“云合数据”创始人兼CEO李雪琳表示,爱奇艺公示了新指标的构成因素,但并未公布具体算法,因此刷量不那么直接了,“爱奇艺本就是几家视频网站中,刷量难度最大的,因此后续难度怎么变还不好讲,只能说确定性会下降”
在他看来,这件事的关键在于“行业认不认新指标” 因为对C端用户来说,“前台播放量”作用不大 观众不会因为某剧播放量破亿去看剧,只会因为身边人的安利去看剧“前台播放量”本身就是一个B端的产物,至于广告主认不认新指标,还有待观察
而爱奇艺出台这一规则,目的是打破影视行业“唯流量论”的局面李雪琳认为,长期以来视频网站的“前台播放量”,都是“自说自话”的状态
虽然名字都叫“播放量”,但各家有自己的计算方法 从技术上讲,它们是不可比的 但因为行业认可,大家都不自觉对比,一窝蜂刷量人们习惯了以“播放量”来衡量影视剧热度,可爱奇艺偏要打破游戏规则
”李雪琳表示,新的“热度”指标不一定更加公正,但至少把“自说自话”的局面显性化了,让本来就不可比的指标,更加不可比
“爱奇艺变了一个名字,它的意图是我没有点击量了,行业还是不是这么认播放量,如果不认那大家就都不用再去刷了
这当然是他希望看到的,但最后效果怎么样,其实很难讲 ”对于“云合数据”这样的第三方机构,新算法势必会带来影响但李雪琳称,第三方机构本身就有丰富的数据维度和关系,致力于抽离各平台的“有效播放量”
有马体育联合创始人秦向前则指出,关闭前台播放固然可以体现“意志”,但对于平台来说,还需要解决几个信任问题:. 平台是否有能力鉴别所谓的优质内容,这依赖于平台本身的算法以及编辑的专业能力与评判标准
. 以爱奇艺本身的内容特点来说,电视剧、自制剧、网络综艺这些既有的打法,如果没有变,其实无从谈唯流量论,因为换汤并没有换药
正如公众所知,很长一段时间内,刷量已经是整个内容行业公开的秘密,从播放量到阅读数,仿佛有量即可刷,刷成笑话的,也不在少数
流量数据原本可以用于判断视频内容的受欢迎程度与用户喜好,并以此制定视频采购及推荐、广告合作、服务器布局等重要经营策略,但刷量让这一切本末倒置了
在畸形的流量竞争环境中,无论是制作公司、广告主还是平台与用户,都终将失去培育优质内容的土壤
从早期为“五星评分”系统,到去年改为“顶、踩”单一评分系统,N希望新系统能尽可能保证评分客观性
事实上,N很少对外公开后台的视频播放数据,前方显示的仅是针对内容的评价,年底尼尔森公司曾公布作为第三方调查得出的收视数据,但N方面表示:此数据和N自身测算的数据结果相去甚远,改为“顶、踩”系统后,用户只能从结果中得知内容和个人喜好的匹配度
今年月开始,N决定陆续移除所有用户发布的剧评,一来能降低评论区管理运营成本,二来也能避免水军或剧透,或是使剧评影响到观众的打分决策
过于依靠用户行为当然也会有弊端,比如推荐范围越来越窄,但对于平台方来说,这可能是暂时可行的“不得已而为之”
据《纽约时报》报道,视频刷量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直接搜索关键词可以得到前排广告和相关视频,谷歌作为其母公司并未在广告屏蔽上有太多打击行为
今年月,YT更新了播放量测算系统,视频发布后一段时间仅显示系统认定合法的数据,剔除程序化播放和机器操作,随后结合视频受欢迎程度和用户群体,显示综合数据
在此过程中,部分视频播放量有波动甚至增长停滞当然,有量的地方就有刷量,NYT采访的刷量黑产代表MV认为,新的测量方法不过是提高了数量难度而已
、一场永无止境的攻守游戏长视频网站的经营模式趋同,各家“自说自话”的情况尚沉在水底,只有业内人士心知肚明
平台本身的产品逻辑、用户活跃度、社区氛围,都影响前台数据的含金量
正因如此,营销公司的报价总有套路 比如投放微博,附赠头条号、百家号等全平台又如温馨提示“点击量A平台打折,B平台打折,约等于C平台的效果”
比如微博年虽推出了阅读计数,但只有作者可见,更多衡量标准是“转评赞”;抖音前台不显示播放量,大家平时谈论的都是“有多少点赞”;知乎的评价维度就更多了,除了赞同评论收藏,还有“不赞同”和“感谢”
不过,“多数据维度”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第三方营销平台的任务,就是把单一维度立体化,为平台数据“去水分”
它们多半有自己的算法规则,希望做到公平公正,为广告主提供决策参考
问题是,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博弈中,有多少业内人士会认可同一个标准
所谓的标准和规则,是否又会成为第三方交换利益的筹码 没有统一标准、技术壁垒高、商业诱惑大,这注定不是一条坦途 你怎么看内容平台刷量 这场永无止境的“攻守游戏”,还有破解之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