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看下吧~最近,一些互联网大厂门口的广告,都变得「黄黄」的
嗯,又是“大字报”TVC 这次是即刻A,一个年轻人的兴趣内容消费和互动平台围绕「同好交友上即刻」,官方创作了⼀系列“警告体”海报,以⼤品牌的公司地址为中⼼进⾏贴脸投放,对它们隔空喊话
每篇文案都符合企业特色,比如喊话天猫,就是「醒醒,脱单才是双十一的正经事」;喊话,就是「都是同好的社交圈,才是我要的朋友圈」;喊话百度,就是「搜索才竞价排名,交友有趣就行」……类似这种,有七八上十张,最终落脚到「同好交友」上
如果你经常混迹于互联网社区,就会发现很多互联网大V,都在年前后密集地点评过「即刻」
很多人把「即刻」当作故去的RSS,或是FTTT因为用户也是通过订阅某个事件,比如「的几点看法」、「又有航空优惠提醒」,来快速筛选和了解信息——魏武挥将其称之为「精细化内容颗粒度」
阑夕举例说:有的书论斤卖,有的书论个卖,而「即刻」按页卖 这种类RSS的订阅和整合,不少内容产品都尝试过相较之下,「即刻」一开始就强调订阅「事件」而非「资讯」,在使用范围和个性化方面,略胜一筹
年流行的内容分发方式,一种是类似今日头条的纯算法推送,过于了解人性从而显得有点;一种是门户演变来的人工编辑+订阅,太不了解人性而显得非常难用
官方建立社区规则后,逐渐开放自建主题和动态精选功能,从而把编辑和筛选的权利,部分移交给用户
事实上,现在的「轻芒杂志」小程序,也遵循类似的分发方式 算法「抓取」,加上用户「马克」,共同把好内容「顶」到前排 只不过,它的门槛还是太高,并且没有社区黏性 到这里,「社区」终于出场了;因为工具属性,一群人被汇聚到一起如果是刚需,比如联网、杀毒、地图等,用户量足够大,基本就成功了一半
可「订阅信息」这种需求,其实有太多解决方案;「即刻」必须摆脱工具性,让用户之间建立,通过网络效应提高产品价值
后、后在这里记录喜怒哀乐,找到优质的内容,发现趣味相投的新朋友
这就要动百度贴吧、豆瓣、知乎等社区的蛋糕了 如果以年百度贴吧成立开始计算,互联网社区已经岁了只不过,信息来源和人的汇集形式不同,前者通过「搜索引擎」,后者通过「书影音」
百度贴吧和豆瓣小组,看起来有诸多相同之处 除了类BBS的发帖和回复机制,还有个共同点是都为零散的孤岛不同贴吧、小组成员「老死不相往来」,用户之间没有共同情感和记忆,这对平台运营和商业化,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当然,如果能让用户在小众圈子起来,也是一门不错的生意 可惜两款产品的设计和运营,似乎都过于强调「内容」而非「人」其实这几年,大家发现一个可以降低用户门槛,有利于形成用户黏性的「利器」,叫作「短动态」
各自为政的BBS被抛弃在历史长河之中,现在所有的内容产品都在「微博化」,通过鼓励用户UGC来增强彼此的,和对平台的依赖
「即刻」的转向就是如此另一方面,即刻在有意识地引导用户社交——不要「沉溺」于自己订阅的信息了,好歹出来找一下同好,从「偶然聊天」到「转评赞」到「关注」,再到「线下面即」,一站式解决年轻人社交需求
今年月,即刻.全新上线,版本介绍中首次出现「同好社区」的字眼 不久之后,官方放出一支魔性的视频广告《内个内个内个啊》一开始「就想看点好东西」的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这支秒的广告,传播可能不算广,脑洞却相当大大学宿舍楼栋里,女主对男主破口大骂:「内个你也敢发」、「内个你还点赞」、「内个你也敢粉」,响度一声比一声大,情绪一次比一次激动
直到短片结束,男主和用户也不懂「到底是哪个啊」 这里的「内个」指代不明,暗含「兴趣广泛」的意思 而短片结尾的「即刻,相当内个」,代词活用形容词,有点内涵 「即刻」想通过鬼畜的画面,打造属于年轻人的流行用语 其实,判断一个社区的氛围浓不浓,关键标准就是看有没有「黑话」而即刻A的#即话宝典#主题中,也有「高手云即」、「即学即用」等词
因为,兴趣之外,情绪、职业、状态、经历、地理位置等都可能是让⼀个⼈和他⼈产⽣情感交流,并且获得身份认同的特征
七麦数据显示,近个月即刻A下载的高峰,出现在月日,正是《中国音乐公告牌》开播的第二天
即刻站内设置了相关主题和打榜入口,短期内吸引了一大批饭圈迷妹因为这些综艺还在播出,新涌入的用户大多还很活跃,不过之后的留存就要凭运营本事了
另外,即刻早期用户,其实是一批对阅读要求高,讨厌信息噪音的人近些年,新型社交社区A创业浪潮滚滚而来,且这一赛道八九成都盯上了后
无论中外,社交产品有条铁律是:父母多的软件,孩子就会逃离「即刻」虽不像知乎、抖音、小红书等产品,却一早就提出「在朋友圈装死,在即刻蹦迪」的口号,并在试图引领这个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