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中国互联网出海的新阶段,我们可以从个出海产品的动态看出一些新趋势
第一,今年第一季度抖音海外版TT登顶AS下载榜首截至月底,起点国际已上线多种题材原创英文作品部,英文翻译作品余部,累计访问用户超万,受此影响,国内多家网络文学平台纷纷出海
内容型产品出海的难点在于需要了解当地用户的内容消费习惯、熟悉当地文化等,这对于不了解国外文化环境的中国互联网公司来说是个挑战
无论是工具型产品转内容型平台,还是网文、短视频等内容型产品出海,都需要思考怎样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本地化之路
内容型产品就是通过提供文字、漫画、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服务的产品
根据笔者的认识,按照内容形态可将内容型产品可分为四类:第一是文字内容产品,包括文字阅读类产品和资讯类产品
文字阅读类产品主要是小说类产品,比如阅文集团的起点国际(W),还有深受海外年轻用户欢迎的对话式小说代表H等
资讯类产品比如今日头条海外版TB、UC头条海外版UCN等 第二类是图片与漫画内容产品 比如像国内快看漫画这样的漫画类产品,国外的T等产品 第三类是视频与直播类产品,包括视频产品和直播产品 其中视频产品又分为长视频和短视频长视频比如国内的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短视频比如火遍国内外的抖音及其海外版TT
第四类是音乐类和音频类产品、内容生产内容生产主要解决内容来源的问题,怎样持续为用户提供内容满足需求
内容是内容型产品安身立命的根本,怎样强调它的重要性都不为过按照内容生产方的不同,可分为用户原创内容(UGC)与专业生产内容(PGC),后来随着对UGC内容质量的把控,又产生了专业指导下的UGC内容(PUGC)
针对这三种内容生产方式,这里讨论内容型产品出海怎样在海外持续进行内容生产,满足用户需求
)PGC内容,如何又多又好又快的接入内容年被称为“内容创业”元年,随着今日头条在国内的成功,很多出海的中国公司,纷纷将头条这种新闻聚合模式搬到海外
跟国内遇到问题一样,这些新闻聚合类产品同样在印度市场遇到版权争议,很多印度主流媒体禁止它们转载其文章,成为平台发展的阻碍
笔者认为,对于PGC内容获取有几个关键点:首先,分析并把握CP(内容提供方)需求,通过双赢的利益分成方案获取内容
以新闻聚合类产品为例,平台需要PGC内容,CP方需要流量和收益,通过制定合适的分成比例与CP方分享广告收益就成为一个方式
其次,网罗本地商务人才,接入更多CP内容因此,只有又多又好又快接入内容,才能在这个PGC内容争夺中获胜
虽然TT花费超过数亿投放预算,但其在日本流行更多是因为在KOL和达人引入的成功
某种程度上说,能够努力得到本地KOL的认可,能够初步说明产品具备成功的可能性
国外的网红除了钱,比较看重合作是否符合其调性,是否认同你的产品,他们不会做出伤害粉丝的行为
在今年月日至月日期间,TT日本运营团队举行“TT挑战赛”,鼓励用户在“时尚”、“舞蹈”、“搞笑”、“才艺”及“技术流”这几个标签下发布视频
奖励就是每个标签下最受欢迎的短视频,都有机会在月日至日期间登上涩谷最繁忙的十字路口的块大型广告屏幕
根据日本媒体报道,截止月日,个标签下面的短视频投稿已经超过万,观看数也超过亿
曝光奖励其实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运营手段,通过“TT挑战赛”可以达到以下三个目的:一是引导内容生产方向
(W上的原创推荐票榜)这些方法出现面临的共同场景是,当产品实现内容启动并有了一定的用户基础后,需要解决用户没有了内容创作的新鲜感之后,怎样持续激励其生产更多更好优质内容的问题
因为当用户在内容平台生产内容没有得到关注,慢慢会失去创作的热情和积极性,这时候就需要利用这些方法,来满足用户的虚荣心和荣誉感,从而激励其持续生产内容
能否引导提高内容生产者持续产出高质量内容是决定一款内容型产品成败的关键,限于篇幅,我将在后续文章中展开说明
内容生产的目标是构建一个理想的内容生态,实现内容的冷启动是第一步,可以是通过接入PGC内容积累内容,或通过KOL资源实现内容冷启动
这个问题会随着平台内容的增多和用户增长后变得越来越迫切,因为这时候平台内容普遍会出现同质化冗长的弊病,用户会渐渐失去耐心和兴趣
加上随着海外移动互联网发展,用户可以选择的文化娱乐产品丰富多样,从新闻聚合产品到网络文学、从直播到短视频等,无论是在欧美日发达地区,还是在新兴的印度东南亚等国家,中国互联网企业不仅面临其他出海产品的竞争,还要与本地或国际巨头争夺用户时间
)怎么样在面对文化差异的海外环境中,快速匹配合适用户以合适的内容呢
我们还是从抖音海外版TT的成功得到启示与国内的抖音一样,TT也是采用算法推荐的分发模式,其在日本的成功很大部分原因也归功于它的算法推荐模式
)内容分发是连接内容与用户的中间环节,除了要解决用户端怎样将合适的内容呈现给合适的海外用户的问题,还需要考虑内容分发方式对内容生产者影响
无论是抖音海外版TT,还是今日头条海外版TB,都贯彻落实字节跳动的推荐算法模式
是不是算法推荐就能解决内容分发所有的问题呢 下面我们通过对今日头条海外版TB分析来看这个问题TB在年月就上线了,可以说是字节跳动最早的出海产品,比TT经过更长时间的市场验证
虽然在年GP最佳应用评选中,TB与TBV两款应用,分别获得巴西年度最受欢迎应用和美国年度最受欢迎应用,初步证明算法推荐模式依旧在海外吃得开
经过多次内容发布的验证,我发现同样的内容在TB基本得不到阅读和评论,其他平台因为有人工优质内容的推荐机制,新手用户也能得到曝光的机会
而TB对算法推荐依赖过多的方式使得像新手用户等部分用户的优质内容得不到算法的推荐,不利于激励用户在TB持续产出内容
内容型产品变现要根据自身产品特点以及具体面对市场顺势而为,但是可以看到很多企业存在盲目追求用户增长、忽视用户实际需求等误区
案例:GJS之死和RPL之兴GJS是美国一款向用户提供短篇小说的阅读产品,题材覆盖情爱、惊悚和冒险等
创始人KA于年创立GJS这个品牌,A认为现在市面上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小说爱好者之家”,就像S之于音乐爱好者,N之于狂热追剧粉丝
GJS没有采用UGC的方式,因为她们不想为了作品数量而牺牲作品质量,并且在高质量作品的获取速度上快于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创作者是内容生产的关键,在处理与作者的关系上,她们不仅通过自家平台连接作者和读者,更积极让作者参与他们的事业,让作者感受到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不断增加作者数量
因此,A很有自信对外宣称GJS拥有线上最大的高质量小说内容库此外,GJS与海外流行的新兴内容发布平台M达成合作伙伴关系,通过M这个高质量平台加速内容的分发
创始人想将GJS打造成小说界的N虽然GJS在内容生产和内容分发取得成绩,而且创始人在筹集资金、培养团队和吸引原创作者上做得不错,但在变现上做得不好,没有获得足够的订阅用户,用户订阅费用收入连最基本的运营支出都支撑不了,导致项目失败,创始人宣布于年月号下架APP
当我们复盘这个案例,可以看出GJS之死直接原因是没有形成足够规模的付费用户群,导致入不敷出
让我们先把目光转向印度市场,或许我们可以从RPL之兴中得到答案
随着印度智能普及,刺激了用户对新闻内容的需求,这也是很多中国新闻聚合类产品出海印度的背景
不同于UCN或N等中国出海印度新闻聚合类产品,RPL团队,并没有开发自己的APP,而是通过WA,类似印度的,开辟了一个频道来传播本地的新闻内容
RPL的创始人叫SG,整个创业团队加上他自己共个人他们每天会通过WA的B推送「新闻摘要」,每晚点,他们还会推送时长为分钟的视频,内容是当天重要新闻的合集
在内容变现上,截至年中旬,他们成功获取超过名用户,其中付费订阅用户有大约多人,付费率超过%,付费用户需支付年卢布(约.美元)的订阅费用
RPL为本地民众提供优质当地新闻的推送内容界面,朴实无华但满足用户需求内容型产品由于其文化壁垒,对中国互联网企业来说更是困难,然而通过以上本土创业者的成败对比,我们可以得到几点内容变现的启发
)深耕本地市场,抓住并满足用户需求他们对于美国用户的小说消费需求了解不够深入,虽然意识到用户对移动化趋势小说阅读的需求,但没有更进一步挖掘
对于中国内容型产品出海互联网企业来说,要培养并形成足够规模的付费用户群是存活和盈利关键
在一开始没有确定目标地区和目标用户情况下,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快速试错,快速确定并聚焦目标市场
这是海外市场与国内市场差异所决定的:第一,相比国内的用户,海外的用户往往更加乐于与开发者沟通,他们愿意将自己体验产品的感受与质疑写进邮件反馈给开发者
虽然GJS拥有不错的内容生产和分发资源并且雄心壮志,主流的小说类型都做,然而恰恰是“大而全”的内容策略分散了他们的精力,没能形成一个有特色的平台,这在以主打特色的海外小说产品竞争中是大忌
除了常见的按章付费模式,在付费率较差的地区,比如印度等,通过观看广告解锁付费阅读章节模式以及WP模式(即在更新后第一时间观看则需付费),不仅能够满足用户需求,产品也能找到合适的变相模式
对于平台和用户来说是双赢,形成一个良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