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让创意更有黏性》一书中,就通过实验证明,想让用户在海量信息中记住你的品牌或想法,创意的构建过程是有方法可依据的
酸葡萄的故事远不止一个国家流传比如军队作战,实践表明,对一场战斗一个军队细致化的提前部署全部命令,远比不了给一个核心指令更有用,因为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战争尤其如此
一个“保护侧翼”的核心命令,往往要比N个具体安排的指令更有用再比如电影概念送审,很多影片内容都是新概念,如果详细描述内容的话,其实很多人理解会不同,有可能导致拿不到投资找不到适合的导演和演员
以《生死时速》为例,如果送审,你会给它一个什么概念 最终送审方给到的是“公交车的虎胆龙威”这个精简概念参考《生死时速》,《异形》就该是太空中的大白鲨了吧换到我们日常接触的品牌和产品也是一样
产品设计上,过去的遥控器通常有几十个按钮,很多键都用不到 近些年的智能电视遥控器很好的改进了这一点 同样地,如果页面铺满功能和信息,用户也无法使用你的产品 品牌上也一样,同样要精简并聚焦核心信息因为品牌方知道自己的核心信息是“聚焦最低票价”,其他都要为此让路
大家可以思考下自己的品牌,是否有做到信息足够简单精炼剧情反转无往不利之于品牌,意外能够满足KANO模型里面的兴奋型需求
当意外成功发酵之后,使用户产生惊喜 进而对产品服务满意,提高用户认知和忠诚度 KANO模型比如保险类品牌,就常用这种宣传方式往往在一片温馨祥和的情节氛围中,出现了某次意外,让人觉得人生无常,我们要更重视自己和家人的保障
比如为用户打包商品,无论是否是本商场的商品,比如冬天服务人员会为用户暖车等等
这里很多增值服务就属于“意外”,因为完全不应该是这类品牌中出现的
相应的,网易云音乐的歌词分享出现前,我们没想到听歌也能成为文艺青年的聚集地;红包出来前,我们不知道红包还能这么抢
当然前段时间不了了之的热门事件就不提了,终归这种改变让更多人关注到公益
四、可信:让人愿意相信可信是要通过细节、数据、人性化原则等方式给用户提供一个信任背景,让用户更愿意相信你并做决策
其中,权威是可信的重要方式,比如很多品牌喜欢找专家背书,或者找某些权威奖项认证,就是这个道理
疫情期双黄连和连花清瘟的热销,一方面是出于大家恐惧,而更重要的一点则是信息来自于权威
关于权威这里还有个很典型的例子,科学家马歇尔和沃伦研制治疗胃炎的方式,最初的成果根本难受到主流学界认可,直到以身试药并证明疗效,才逐步被认可并获得诺贝尔奖
而拿到诺贝尔后,再发现某些结论就天然具备更高的可信度,只是因为增加了权威背书
个中国人个都在用,众多关于细节和数据的宣传,都是为了增加可信度
比如前面提到的捐赠,以情感的方式讲清楚受捐人的过往信息比数据类的效果好;比如我们日常听到的品牌或名词,以我们懂得的感情介绍效果更好,比如江小白的“人生第一瓶白酒”;即便我们日常社交软件的表情包,高频使用的也往往是更能表达我们情绪的那些
每个表情包都代表一种情感书中还有一个例子印象深刻,就是学生们问老师,代数对我们有什么用
可能很多老师会有各自的答案这个回答很有智慧,一方面讲到了意外(代数无用论),一方面用情感的形容方式,讲明了数学对我们思维的价值
关注篮球甚至只关注体育的人都会知道乔丹,就是因为他的故事给到了太多人以鼓舞和模仿,无论面对任何挫折,都勇于追求胜利
这也是我觉得每个人都需要一个优质的体育偶像,因为能给到自己更多的自驱力
莎士比亚说有四种故事类型:简单喜剧,简单悲剧,复杂喜剧,复杂悲剧,你的品牌又属于哪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