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文章收到的打赏便达到了上限,新媒体圈的朋友称,别家一年的指标,她家靠这篇文章就达到了
文章的作者是不是福娃,我并不想讨论,我想说的是,她绝对是一个挑动用户心理的高手
一、好文章如同好产品,用户定位一样很重要纵观《锦鲤》全篇,作者引用的事例包括了:中考、高考、六级、求职…从文章选用的例子就可以发现,在读者受众的选择上,作者一开始就明确地把目标锁定在大学生和职场新人身上
对于学生党来说,繁重的考试压力是生活主要的忧虑,在目睹作者说讲的神奇考试经历之后必然会心生向往
试想一个为了升学,为了考试已经屡败屡战、艰苦奋斗的大学生,在考试的重压之下,任何看起来能给考试结果提供一点帮助的方法,再不靠谱也会试一试
一篇《锦鲤》的出现仿佛给了职场新人们一个情感的发泄口,让他们可以表达自己的艰辛以及对轻松生活的向往
选择这些读者,是因为作者就是读者群的一员,了解他们的心理诉求,而他们,刚好需要”锦鲤”
或许会有人疑问,这些读者都受过高等教育,他们为什么就没有意识到“锦鲤”是多么荒诞的事情
可以很明确地说:他们不能构成群体的人们,不管他们来自什么不同的地方,有着怎么不同的背景,一旦形成群体,就都会拥有共同的群体心理:他们不会观察,不会思辨,只会认定自己相信的东西
《锦鲤》的读者们就是这样一个群体二、影响用户的心理手法之所以说《锦鲤》的作者是位挑动用户心理的高手,除了她能准确找到目标群体外,更重要的是她深谙影响群体的手法
我们来分析一下,《锦鲤》中用来挑动用户心理的手法:.竖立鲜明的形象前文中我们已经说到,《锦鲤》文中所用的事例,包括了升学、考试、就业等一些几乎每个读者都会经历的事情
作者的这些经历几乎与每个人一样,但最后的幸运结果却和普通人截然不同,这样的反差一出现,就将“幸运儿”这一鲜明的形象深深地印在读者心里
这种反常规的巧合一次一次的出现,就将事件从巧合变成了事实,让读者更加笃信确有其事
而这个“事实”又刚好是读者们希望看到的样子几千年前,陈胜在鱼肚子里塞上写着“陈胜王”的字条,吴广装神弄鬼地躲在篝火后叫着“大楚兴”,借此发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场农民起义,不也是用了“营造巧合”这个方法吗
可见“营造巧合”这一手法对群众心理有着极大的煽动性.巧用暗示《锦鲤》中作者提到自己因为幸运而被家乡邻里所熟知,甚至有学弟把作者的名字剪下来夹在书里,祈求占点运气,而最后这个学弟也如愿考上理想的大学
暗示的作用是通过极具倾向性的现象,让读者自己推导出显而易见的结论,因为这个结论来自于读者自己
所以他们的潜意识里会对此深信不疑,殊不知这个结论只是作者刻意让他们推导出的
所以,制造传染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提供一个可模仿的对象,并且模仿的成本不能太高
这个过程不动声色,却能让读者如提线木偶一样随着作者的意图行动,不可谓不高明
三、锦鲤的塑造网络上有人将《锦鲤》事件形容为“像邪教一样” 其实,与其说是邪教,倒不如说作者是在塑造某种意义上的偶像崇拜不单是写作,对于商业产品等领域来说,塑造偶像都是最为成功的一个境界
以前我们总说,用户就是上帝,产品服务于用户像苹果与果粉、小米与米粉、索尼与索尼党、又或者是抖音、微博上的网红与粉丝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都是一种成功的偶像与信徒的关系当产品与用户形成了偶像与信徒的关系之后,这层关系牢靠且会不断壮大
信徒不但对偶像绝对忠诚,还会将偶像传播给其他人,雷军说的口碑传播,其实也是这种信徒间的传染